可若是宁王世子在古刹修行五十年、一百年,那情况可就截然不同了。
固然到那时已经不会再有百姓记得宁王之乱。
但史书上,却会对这一‘趣谈’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此,世子若按青年所说去办,后半生会是悲苦还是轻松暂且不知,但一定会有后半生。
王妃就更简单了,本身就是理学名家之后,且素有贤名。
百姓本就愚昧无知,喜欢怨天尤人,每逢灾年,便会归咎于皇上。
认为是皇上不作为,皇上昏庸无道,是皇上惹怒了上天,所以上天才会降下灾祸。
文人士大夫熟读经典,自然知晓孔圣人有云:“敬鬼神而远之。”
可这并不妨碍他们去逼迫皇上下罪己诏,以为自己搏一个青史留名。
而百姓们在看到听到传阅全国的罪己诏后,就更加坚信了是皇上惹恼了上天,上天才会降下灾祸的歪理邪说。
国中有人谋逆作乱,也是同理。
百姓们会认为,若你这个皇帝当得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人家为什么要造你的反?
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抱歉,我们就是粗人,听不懂也理解不能,总之就是你的错。
你要是抓我,或是不让我说,那就是你被说到痛处了,你急了。
这无理取闹一样的观念,想要破除却是不能讲理。
你讲理,人家听不听得懂是一说,就算听懂了,人家本身就是胡搅蛮缠,又何必去在乎你讲的道理?
你一句君权神授,我一句你母没了。
你再说天道无常,我反问你母还没回来?
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只能用骗!
自古就有愚民治国的说法,论语当中便有这样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古往今来,这句话有无数种断法,无数种解法。
有人喜欢奉一种解释为圭臬,批判其他解释都是歪理邪说。
却不知,圣人之言之所以为圣人之言,便是因为其拥有自适性,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一句话能够得出不同的解释,且都合理,才是圣人之言的玄妙之处。
也正应了那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句话,若是仅有一种解释,哪来的那么多温故知新?
只能说,圣人早已将最为精妙玄奥的道理融于字里行间,却仍有酸腐文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以如今的情况来看。
百姓愚昧,讲道理,不如去骗。
若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梳理脉络,大致逻辑便是:昏君无道→宁王造反→造反失败但昏君还是无道。
一切的前提,都是昏君无道。
可若是皇上放过素有贤德之名的宁王妃,再稍加引导舆论,昏君无道这个前提条件,便不复存在了。
无道昏君,可会因谋逆之人的妻子贤良淑德,便免其连坐之罪?
说不定在舆论的引导下,皇上的名声还能一举扭转,被说成是仁德明主。
甚至,就连以往那些荒诞不羁的举动,也会被过度解读,认为其中定有深意,或是迫不得已。
对穿肠想了又想,觉得青年提供的脱罪办法,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有,也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