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桥梁,也是裂隙。
三天后,他在城郊租下一间废弃书院,挂起“明心讲舍”的木匾,收了六个学生??三个孤儿,两个逃婚女子,还有一个是前御医之后,因直言遭贬。他不教经史,也不授权谋,只讲一件事:**真相为何会被掩盖,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它**。
第一课,他站在破败的讲台上,手持一卷泛黄竹简。
“今天,我要讲一个故事。”他声音平静,“关于一个夜晚,一盏灯,一把斧头,和一场持续千年的骗局。”
台下六人屏息。
“宋开宝九年十月十九夜,皇宫玉清殿烛影摇红。太祖皇帝召晋王赵光义饮酒,至深夜,宫人遥见烛影之下,晋王离席避退,似有推拒之状。不久,太祖暴毙,晋王继位,是为太宗。史称‘烛影斧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历来史家争论不休,或言弑君夺位,或言兄终弟及。可你们知道吗?那一夜,根本没有斧声。”
“有的,只是一把青铜小斧,在始源之井中落下,点燃了一盏不该存在的灯。”
学生们面面相觑,有人颤声问:“先生……这是真的?”
“是真的。”赵怀安将竹简展开,露出内层密文,“这是我母系家族凌氏代代口传的《守陵誓》残篇。执灯者并非受命于天,而是与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签订契约。每一代人,都是容器,用来维持灯的清醒与运转。而所谓‘拯救世界’,不过是它进食的借口。”
那前御医之子猛地站起:“若此言属实,岂非天下官员皆为共犯?”
“不。”赵怀安摇头,“大多数人根本不知情。他们以为自己效忠的是皇权,是社稷,是苍生。可实际上,他们效忠的,是一个躲在历史阴影里的意识体。它不杀人,却操控生死;不掌权,却决定兴亡。”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赵怀安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轻声道:“先学会怀疑。怀疑课本,怀疑圣旨,怀疑每一个被反复强调的‘理所当然’。然后,去查证。去追问。去记住:**真正的忠诚,不是服从谎言,而是守护真相的权利**。”
那一夜,书院油灯彻夜未熄。
与此同时,远在极北冻土,一座早已废弃的守灯人祭坛突然自行点燃。火焰呈幽蓝色,逆风而上,直冲云霄。监控卫星捕捉到这一幕时,画面瞬间被屏蔽。但仍有三名科考队员拍下了视频,并上传至民间论坛。
标题写着:《北极惊现千年古火,疑似大宋秘仪再现》。
帖子迅速发酵。
第七日,全国十七所大学爆发学生集会,要求公开“历史修正工程”档案。官方回应称“纯属谣言”,并关闭相关讨论区。但就在当晚,一段匿名音频流出,内容是某高层会议录音:
“……赵怀安已脱离控制,灯熄协议极可能被执行。若其成功,全球地脉系统将陷入不可预测状态。建议立即启动‘清渊计划’,清除所有知情者,包括沈璃、李砚、凌氏遗族……”
舆论哗然。
十日内,三十个城市出现街头涂鸦,内容统一:“**灯非天授,乃人所造。执灯者死,光明自来**。”警方追查无果,因喷漆中含有纳米级金属粒子,能短暂干扰监控信号。
赵怀安依旧每日讲课,仿佛外界风暴与他无关。
直到第十一天清晨,书院门口出现一辆黑色马车,帘幕绣着金线蟠龙纹。
车中走出一位老妇,白发如雪,手持一根乌木杖,杖头镶嵌一块青玉,玉中隐约有光流转。
“赵怀安。”她声音沙哑,“我是赵氏宗族第八十二代族长,赵婉之。”
他站在台阶上,未曾迎下。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他说,“要么归位,要么灭口。对吗?”
老妇凝视着他,忽然叹气:“孩子,你以为我们真的愿意这样活着吗?五百年前,我们签下契约,是因为那时蒙古铁骑南下,中原将毁。烛影承诺:只要赵家供奉执灯者,便可保文明不断,血脉不绝。我们不是贪恋权力,是别无选择。”
“现在呢?”赵怀安反问,“现在高铁穿山越海,卫星覆盖全球,AI能预测地震火山。我们还需要用活人祭祀来维持‘平衡’吗?”
“可一旦灯熄,谁来承担后果?”老妇厉声道,“地脉紊乱怎么办?镇台崩塌怎么办?下一个大冰期提前到来怎么办?你一句‘试试看’,就能赌上亿万人性命?”
赵怀安沉默片刻,转身取来一张地图,铺在石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