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应者云集。不仅沿海渔民踊跃投效,连不少退役老兵、江湖豪客也都前来报名。甚至有兄弟二人争抢名额,几乎动刀相向,最后双双入选。
与此同时,马祖在宁玉黛协助下,开始紧锣密鼓筹备各项事宜。他每日奔波于工部、兵部、钦天监之间,学习航海知识、查验船只图纸、挑选随行人员。他还特意向回京述职的廖永忠请教海况,并请来几位阿拉伯裔通译,准备应对异域语言障碍。
最令他挂心的,仍是那几种救命作物的模样。刘姝宁日夜临摹《坤舆万国志》中的图画,又结合李贞佑模糊记忆,反复修改。终于画出三幅图像:其一为粗壮秸秆顶端结着金黄色穗子的植物,标注“玉米”;其二为藤蔓匍匐地面,挖出块状根茎者,题曰“甘薯”;其三为灰绿色植株,地下结球形块根,谓之“马铃薯”。
马祖将图样复制数十份,分发给每位船员随身携带。“务必认准此物,”他在誓师大会上郑重告诫,“宁可空手而归,也不可误采毒草害人性命!”
出发前七日,马秀英亲自主持祭祀仪式,在太庙焚香祷告,请列祖列宗庇佑使团平安。她拉着马祖的手,老泪纵横:“你是我娘家唯一男丁,若有个三长两短,叫我如何面对九泉下的兄长?可转念一想,若是真能让百姓吃饱饭,你也算是光耀门楣了……去吧,带着全家人的期盼去。”
临行那日,朝阳初升,南京浦口码头旌旗猎猎。十艘巍峨宝船停泊江岸,桅杆如林,帆影蔽空。三千送行军民肃立两岸,鼓乐齐奏。朱标携太子朱雄英亲至码头送别,父子二人含泪拥抱。
“舅舅,一定要回来。”朱雄英紧紧抱住马祖脖子,哭得像个普通孩童。
马祖摸着他脑袋,强忍泪水:“乖,等舅舅带回金灿灿的玉米,给你煮一大锅甜粥。”
号角长鸣,船队缓缓启航。江风鼓荡巨帆,推动钢铁巨兽驶向未知海域。马祖独立船头,回望渐渐远去的城郭山川,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这一去或许再难回头。但他更知道,身后是亿万双渴望的眼睛,是无数在饥饿边缘挣扎的生命。
“出发!”他举起令旗,声音穿透晨雾,“目标??美洲大陆!”
船队破浪前行,渐行渐远,终化作天际一点黑影。岸边人群久久伫立,直到最后一缕帆影消失在长江尽头。
而在皇宫深处,朱元璋默默注视着地图上那片空白区域,喃喃自语:“舅舅,朕把整个江山的命运,都押在你身上了……”
三个月后,第一封急报传回京师:船队顺利穿越台湾海峡,进入太平洋深处。途中遭遇飓风,损毁一艘宝船,幸未伤亡。现正依星辰导航,向西南方航行。
举朝振奋。
半年后,第二封奏报抵达:使团抵达一处热带岛屿(今菲律宾以东),发现当地土著种植一种藤蔓类作物,煮熟后味甘如芋,疑似甘薯。已采集样本百余株,妥善保存于特制木箱中,拟带回试种。
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加封马祖为从一品柱国大将军,赏黄金千两。
又过九个月,第三封信由快马加鞭送达:船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登陆“亚美利加”海岸!当地原住民部落热情接待,赠予大量玉米、土豆种子。马祖率众在当地建立临时据点,命名为“归仁堡”,并竖立石碑,刻汉字“大明永乐元年,骠骑将军马祖奉天子命至此取种救民”。
然而就在返航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营地,数十名船员染病身亡。更糟的是,返程途中遭遇逆流与暴风雨,三艘宝船失联,剩余船只也严重受损。
消息传来,举国哀恸。
正当众人以为马祖凶多吉少之际,永乐三年春,一艘残破不堪的宝船奇迹般出现在浙江宁波港。船上仅剩六十七名奄奄一息的船员,但他们怀里紧紧抱着密封陶罐??里面正是完好无损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种子!
马祖本人躺在舱底,高烧昏迷,全身溃烂,性命垂危。
消息飞报京城,朱元璋亲自下令组织太医团队南下救治。同时颁布诏书,宣布自此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定为“种德节”,纪念此次壮举。
经过三个月抢救,马祖终于苏醒。当他睁开双眼,看到床前跪满家人、大臣乃至皇帝使者时,第一句话竟是:“种子……都带回来了吗?”
使者含泪点头:“一粒不少,已在南京郊外试种成功!今年秋收,亩产达八百斤!”
马祖闻言,嘴角微扬,闭目轻叹:“值了……真值了……”
从此,这三种作物迅速推广全国。尤其甘薯耐旱易活,可在贫瘠山地种植,成为灾荒年间救命粮;玉米产量高、成熟快,填补了青黄不接时节的缺口;马铃薯富含淀粉,极大改善了北方军民膳食结构。
十年之内,大明人口激增三千万,粮价下跌六成,流民锐减,盗贼匿迹。百姓感念马祖恩德,民间私下称其为“活菩萨”,更有地方为其立生祠,香火不断。
而马祖并未居功自傲。康复后,他主动辞去一切官职,隐居乡间,专心编写《海外纪略》《农政新书》,系统总结航海经验与种植技术,无偿献给朝廷。
他曾对儿子马寻说过一句话,后来被镌刻在其墓碑之上:
“吾一生所求,非爵禄,非名声,唯愿天下无饥民,四海皆饱暖。若后世子孙食此玉米红薯之时,能记得曾有人冒死涉沧海以取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