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为纸,岁月为墨,人心为笔。”**
腊月廿三,小年。
长安降下今冬第一场雪。宁平独自登上钟楼,俯瞰全城。万家灯火中,有许多窗口透出微弱烛光,人们正在书写家谱、修补旧照、讲述祖辈故事。这是一种无声的抵抗,也是一种温柔的觉醒。
他取出苏婉儿托人送来的信,展开一看,只有寥寥数字:
>“玉碑又流泪了。
>它说:快回来。”
他握紧信纸,闭目良久。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一阵铃声??清脆、悠远,像是从千山万水之外传来。那是慧贞铸造的三千铜铃之一,正由信使接力传递,穿越风雪,奔向京城。
铃声近了。
有人在楼下喊:“昭文伯!昆仑来人了!”
宁平疾步下楼,只见一名风尘仆仆的老尼standing在雪中,双手捧着一块冰晶。那是从玉碑泉眼中自然冻结而成,通体透明,内部悬浮一行细如发丝的文字:
>**“娘子,别这样。
>我一直在等你。”**
老尼合十低语:“师太说,若你不归,她便每日冻一块冰送来,直到你回头。”
宁平终于落泪。
他转身走进书房,铺开宣纸,写下一封公开信,命人抄录千份,张贴于城门、驿站、学堂、集市:
>“诸位同胞:
>我曾以为,改变天下只需一把火。
>如今我才明白,真正持久的光,来自无数人手中微弱却不肯熄灭的灯。
>我们不是要推翻什么,而是要唤醒什么。
>不是要复仇,而是要和解。
>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记住爱曾经存在过。
>所以,请继续写你的家书,讲你的故事,教你的孩子认识祖先的名字。
>当你说出‘我记得’的时候,你就成了历史本身。
>纵使我不能自由行走,我的心与你们同在。
>纵使明日天塌地陷,只要还有一个声音说‘我不忘’,我们就还有希望。
>娘子,别这样。
>别忘了我啊。
>??宁平,于长安雪夜”
信末,他加盖了昭文伯印,却又另附一枚私人玉玺,刻着四个小字:
>**“心灯不灭。”**
那一夜,全国三百二十七座记忆学堂同步举行“守岁诵忆会”。孩子们手拉着手,围着篝火齐声朗读《共生识论》终章。河灯再次点亮,顺流而下,汇入大海。
而在昆仑之巅,玉碑静静矗立,冰雪覆盖,却始终散发着温润光芒。每当有人在远方说出“我记得”,它便轻轻震动一下,如同心跳。
风穿过山谷,掠过平原,吹向未知的远方。
它依旧低语,温柔而坚定:
>娘子,别这样。
>别忘了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