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小说网

屈服小说网>娘子,别这样! > 第575章 造反了玉衡之殇八千(第2页)

第575章 造反了玉衡之殇八千(第2页)

当夜,京城戒严。宁平府邸被团团围住,不得出入。但他并不惊慌,反而在院中摆下棋盘,独自对弈。黑白子交错落下,竟成一首隐语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

>忆灯照夜夜难黑。

>若问春风吹几许?

>一点真心永不没。

次日清晨,棋局被人发现,解读后震惊朝野。有人悄悄拓印传播,称之为《囚心棋》。短短三日,竟有三千学子背诵成诵,成为新的记忆誓词。

十月初一,霜降。

北方传来急报:北狄使者团突破边境封锁,强行进入雁门关。领队并非外交官员,而是北狄国君的妹妹??一位盲眼女史官。她手持一根白骨杖,据说是用三代前被焚毁史书的作者遗骨所制。

她在关前高声宣读《记忆同盟约章》,并当众割破手掌,将血滴入黄土:“吾族曾因失忆而分裂百年,兄弟相残,父子不识。今日愿以血为誓,与大周共护天下真史!”

守将犹豫再三,终未动手驱逐。相反,三千边军齐刷刷解下铠甲护心镜,背面竟皆刻有“我记得”三字。这一幕被飞鹰传书送至长安,举国震动。

皇帝召见宁平,再度密谈。这一次,连监察使也不得入内。两人相对枯坐两个时辰,几乎未语。临别时,皇帝轻声问道:“林雪……真的回来了吗?”

宁平摇头:“她从未离开。只是陛下以前听不见罢了。”

皇帝久久无言,最终挥袖退去。三日后,圣旨再下:

>“《共生识论》准予刊行,惟‘禁忆者弑神’一句改为‘慎待人心’;

>共忆会监察司撤除,改设‘史心院’,由昭文伯兼领;

>即日起,全国断忆炉遗址立碑铭文,禁止复燃。”

政令一出,风雨骤歇。十七州百姓自发前往断忆炉旧址祭拜,献花焚香,孩童在碑前朗读新颁《忆安令》。岭南小女孩再次托人送来素绢,这次绣的是万家灯火,底下一行小字:

>“阿娘说,原来黑暗里的光,也能长成太阳。”

然而宁平却知,真正的风暴仍在酝酿。

十月十五,夜半子时。

他梦见昆仑玉碑崩裂,雪崩滚滚而下,掩埋了整个山巅。慧贞老尼站在废墟中央,手持断裂的青铜短杖,口中吟唱《九源歌》最后一章。歌声凄厉如刀,划破梦境。

他猛然惊醒,发现窗外星光异常明亮,北斗七星排列成一把钥匙形状,正指向西方。

与此同时,龟兹佛塔之下,那朵九心莲突然绽放第二轮花期。僧人惊觉塔底石碑浮现新字:

>“使者未尽之路,须有人继。”

次日黎明,一名少女徒步抵达长安西市,衣衫褴褛,脚底流血。她怀抱陶罐,声称要见昭文伯。守门禁军呵斥驱赶,她却不退反进,猛然摔碎陶罐??里面滚出数十枚风干的种子,每一粒外壳都刻着一个名字。

“我是苗疆岑娘之女。”她冷冷道,“母亲让我带来最后一批‘忆种’。她说,只要把这些种子种在长安的土地上,哪怕将来再起大火,也会有花开出来。”

宁平闻讯赶来,亲自扶起少女。他认得那些种子??是九心莲与北方野荠菜杂交培育的新种,耐寒抗焚,落地即生。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基因链中嵌入了经过加密的记忆片段,唯有特定频率的诵读才能激活复苏。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

少女抬头,眼神坚定:“我没有名字。但我记得所有被抹去的名字。”

当天下午,宁平率领史心院首批属官,携百名志愿者奔赴城郊,在昔日断忆炉焚烧场举行“植忆仪式”。他们跪地挖土,亲手种下第一颗忆种,并齐声诵读:

>“此土曾焚千卷书,

>此地曾哭万家人。

>今日播下一粒籽,

>明年开出不忘春。”

风过之处,花瓣初萌。

数日后,扶桑国遣使回访,赠大周一尊水晶棺,内封千年海藻化石,纹理间天然形成“共忆”二字。使者言:“我国渔民常于海底拾得此类奇石,皆因海流携带记忆之力,凝结成形。”

宁平将其安置于新建的“万国忆馆”中央,题匾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