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二月初十。
时令已过了惊蛰,虽然河面湖泊上,还有残留的冰渣子尚未解冻,可天气总算渐渐暖和了起来。
这个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终于就要过去,真正温暖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
而这一天的临州府,更难得地出了个大太阳。
红日挂在天边,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
虽已是下午时分,可位于城南繁华地段,那座悬挂着“王宅”两个朱红大字的高深宅院,敞开的中门外,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昔日位极人臣的楚国公兼吏部尚书王修,只因无天子国书无使臣节杖,擅自离境入北方庆国并迎娶庆国女皇帝,涉嫌通敌叛国之罪,而被天子罢官削爵贬为庶民,举家迁回了老家临州定居,自然早已人尽皆知。
但说来奇怪的是……
作为一个朝廷命官,特别是六部尚书这般重臣,若是正常地因为年事已高或身子有恙,而选择告老辞官衣锦还乡,自然是风光无限。
不仅当地文人学子,乡绅士族,甚至地方州府官员,皆会挤破脑袋递门贴,争相拜会。
毕竟,这样的重臣,即便已告老赋闲,身上再无半点官职,可并不代表,在朝中便没了一言之地。
往往一本举荐的折子递到皇帝面前,就远比这些地方官员,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吭哧吭哧累得像狗一样,努力搞上几年政绩,要管用太多。
更不用说,自古文人相轻,文人学子,讲究的便是个门第出身。
若是能有幸,拜在一位重臣门下做了弟子,再得到两句点拨,日后无论出门在外,还是侥幸高中入朝为官,那都是可以翘着尾巴高人一等的。
当然,士农工商,作为地位低下的商贾,哪怕是再有钱,也是没资格踏入大门来结交一番的。
可作为一个获罪的重臣,灰溜溜地搬回老家定居,往往让人避之不及。
至少是敬而远之。
毕竟,谁也不想与这样的有罪之臣有所牵连,不仅沾了晦气,传了出去,还会被人戳脊梁骨。
诸如昔日那吏部左侍郎吴正德,以前好歹也是几十万临州百姓心中的骄傲,无数学子心中的楷模,仰望不可及。
毕竟,一州一府,要出一个正四品大员,属实是凤毛麟角十年难遇了。
不仅族谱要单开一页,州志县志也是得浓墨重彩记上几页的。
然而自从被朝廷罢官,回了临州,老宅据说那叫一个冷冷清清,据说就连小商小贩路过,都得赶紧吐上一口口水,然后赶紧绕着走。
可是……唯独对王修王老爷来说,却去吴正德既然不同。
虽然才刚刚被皇帝罢官贬斥,可自从迁回了临州,两个月来,竟是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士子才子、乡绅士族,甚至包括下面县府的不少官员,争相拜访络绎不绝。
特别是过年那十来天,前来拜访的客人,都快将门外大街的路堵死了。
其实绝大多数人,即便是登了门,也没有机会得昔日国公爷亲自面见的,最多便是被引到前厅看茶,再有府上管家礼数寒暄一番,便只能识趣地赶紧告辞离开。
可不管怎样,拜帖递出去了,伴手的礼品送出去了,就算表达了心意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