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大兄,这鼻烟还是慎用,随时太医院没有发现此物有害身体,但我觉得,可能只是危害比较缓,所以查不出来。”
魏广德看到张居正吸鼻烟,急忙提醒一句。
“我也知道这外物提神终究不好,可最近时常感。。。
方子昂站在会议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初升的朝阳,心中思绪万千。新的一年开始了,团队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过去一年,“智慧城市”从一个概念,逐渐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现实;而“智慧乡村”的探索,更是让科技的温度真正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然而,随着项目的深入,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智慧伙伴”应用上线后,用户数量迅速增长,系统压力剧增。服务器频繁宕机,数据同步延迟严重,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了信息错乱的问题。这让原本希望通过技术提升效率的努力,反而带来了不小的混乱。
“我们不能再靠临时补丁来解决问题了。”在一次紧急会议上,技术总监林浩语气沉重地说,“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架构来支撑这个平台。”
方子昂点头,他知道,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一次重大技术升级。“我们要打造一个真正的‘智慧乡村操作系统’。”他环视四周,目光坚定地说道。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了层层涟漪。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整个团队进入了高强度的研发状态。他们将“智慧伙伴”重新定位为一个集管理、服务、学习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并引入了最新的边缘计算和分布式存储技术。为了让平台更贴近农村实际,他们还专门成立了“田野调研组”,由产品经理亲自带队,深入十几个省份的偏远村庄,收集第一手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李春燕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不仅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还被邀请加入“数字导师团”,负责协助培训其他学员。她的经验和建议,对平台功能的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你们设计的那个远程诊断模块,其实可以加一个语音识别功能,这样老年人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她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
这个建议被当场采纳,并迅速转化为开发任务。几天后,新版平台上线,新增的“语音助手”功能立刻受到了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团队也在尝试将AI技术更好地融入到乡村治理中。例如,在一些山区,他们部署了基于图像识别的山体滑坡预警系统,通过无人机定期拍摄地形变化,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提前发现潜在风险点。这项技术已经在多个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投入使用,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责任问题。”方子昂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工具提供者,而是解决方案的设计者。我们要让每一个系统,都真正服务于人的生活。”
这种理念,也逐渐渗透到了团队的文化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主动下沉到基层,去了解真实的需求,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功能。他们的工作不再只是写代码、调算法,而是在与土地、人民对话。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却悄然酝酿。
某日,一封来自国家网信办的函件送到了公司总部。内容指出,“智慧伙伴”平台的部分数据处理流程存在合规性问题,尤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可能存在泄露风险。虽然目前尚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但监管机构已开始介入调查。
这一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所有人。
“我们必须立即启动全面自查。”方子昂当机立断,召集法务、技术、产品等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
林浩脸色凝重:“我们在设计之初确实考虑过隐私问题,但当时更多是围绕医疗数据展开的,没想到现在涉及面会这么广。”
“这不是借口。”方子昂语气严厉,“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哪怕推倒重来也要确保安全。”
随后的几周,团队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压状态。他们联合外部法律顾问,逐条审查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同时,组织技术团队连夜重构核心模块,采用更严格的加密算法,并引入“最小权限原则”,确保每一条数据仅限于必要范围使用。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努力,整改方案最终获得监管部门认可。而这次事件,也让整个团队对“科技向善”的理解更加深刻。
“我们不仅要做好技术,更要守住底线。”方子昂在全员大会上说,“未来,我们每一项创新,都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它是否真的有益于社会?”
这场风波过后,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反而更强了。大家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只是追求效率和便利,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也开始向他们抛出橄榄枝。东南亚某国政府主动联系,希望引进“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用于应对频繁发生的台风灾害。欧洲一家环保组织则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借助团队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