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国家议会大厅穹顶上的炭笔突然震动,脱离镶嵌基座,缓缓飞出,穿过云层,投入新生晶核之中。它没有引爆,而是化作主轴,贯穿核心,成为整个系统的灵魂支点。
十年后。
世界进入“共忆时代”。
政府不再垄断历史解释权。每个新生儿出生时,都会接受一次“记忆初接”仪式??由长辈口述家族三代内的重大事件,录入个人身份芯片。学校课程取消标准化考试,改为“口述答辩”:学生必须采访至少十位老人,整理成一篇真实故事,方能毕业。
街头巷尾兴起“记忆集市”,人们交换亲历见闻,哪怕只是“我爷爷说他见过林烬最后一面”。真假难辨?没关系。监察院设立“溯真司”,专门分析记忆数据的真实性概率,但绝不禁止传播。
最令人震撼的是“回响节”??每年铭记日当晚,全国熄灯一小时。在这寂静中,所有电子设备自动播放随机提取的真实记忆片段。可能是战场上的呐喊,可能是产房里的啼哭,也可能是一句简单的“我爱你,别忘了我”。
这一年回响节,小女孩站在记忆塔顶端,仰望夜空。
她不是十年前那个写“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的孩子,但她听过她的故事。此刻,她手中握着一支普通炭笔,轻轻在石碑上写下:
>**我们终将忘记彼此的名字,
>但请记住,我们曾一起燃烧过。**
字迹完成刹那,整座昆仑山亮了起来。
不只是碑林,不只是塔群,而是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在散发淡淡的紫光。仿佛大地本身,成了活的记忆载体。
而在宇宙深处,“启明号”收到了来自地球的量子信号。解码后,是一段视频:无数普通人面对镜头,轮流说出同一句话:
>“我还记得。”
信号抵达时,飞船正穿越小行星带。原本冰冷寂静的空间,突然泛起涟漪般的光影,仿佛有看不见的生命在回应。
小女孩抬头,轻声问:“妈妈,为什么星星在眨眼?”
科学家母亲抚摸她的头,微笑:“因为有人在远方,刚刚想起了我们。”
同一时刻,遥远维度中,九颗晶石依旧旋转。
其中一颗,裂痕再现。
但这回,它没有愈合。
而是从裂缝中,缓缓长出第十颗晶石,通体湛蓝,尚未命名。
它静静悬浮,等待第一个为之献出记忆的人。
风仍在吹。
雪仍在落。
碑前无人,却有一行新字悄然浮现,非刻非写,似由空气凝成: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相信过去是真的,
>我们就从未真正失败。**
片刻后,字迹消散。
唯有那支燃烧的炭笔,在虚空之中,划出一道永不熄灭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