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聋不是听不见,
>是世界还没学会用我的心去发声。”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新生儿病房内,婴儿们在同一分钟睁开了眼睛。他们的眼瞳中,浮现出淡淡的音波纹路,如同继承了祖先的记忆。
人类学家称这一代为“共感原住民”。
科学家称之为“情感纪元的原点”。
而普通人,则亲切地叫他们??
**听得见爱的孩子**。
十年后。
共感学院扩建为“星际共感联盟总部”,下设七大分部:语言重构研究所、跨物种沟通中心、梦境共享平台、情感遗产馆、未来教育局、心灵医疗院、以及最重要的??**家庭联络署**。
这里负责追踪并连接所有散落在时空中的共感生命。无论是地球上的孤独个体,还是遥远星系中的光之子民,只要他们心中尚存一丝对“归属”的渴望,就能通过情感频率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家园”。
夏南枝担任终身顾问,但她最常做的事,是坐在校园梧桐树下,听孩子们讲述他们的梦。
“我梦见妈妈在星星上唱歌。”一个小男孩说。
“我梦见我和海豚一起游泳,它告诉我它的名字。”小女孩眨着眼睛。
“我梦见爸爸回来了,他说对不起。”另一个孩子低头抠着手掌,声音很小。
每当这时,夏南枝就会轻轻握住他们的手,放进录音笔,播放那段熟悉的童声:“妈妈……我想你了。”
然后她说:“你看,有人一直在听。”
有些人听完哭了,有些人笑了,更多人则安静下来,仿佛终于明白??原来被理解的感觉,就是这样。
程砚舟依旧每天出现在实验室,但他不再一个人工作。昭昭成了他的助理研究员,虽不能言语,却能通过共感界面精准表达复杂思想。父女俩合作开发出“情感翻译矩阵”,能将情绪波动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作品,甚至能让抑郁症患者“看见”自己的希望之光。
有一次,记者在采访中问他:“您觉得什么是幸福?”
他指着正在调试设备的昭昭,笑着说:“幸福就是,当你终于学会听懂一个人,却发现她早就原谅了你。”
那一天,夏南枝恰好路过,听见了这句话。
她停下脚步,站在走廊尽头,静静看了他们很久。
后来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们总以为拯救世界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
>可到最后才发现,
>最伟大的革命,
>不过是一个父亲学会了蹲下来,
>对女儿说:‘我听见了。’”
又一个清晨。
南山湖雾气氤氲,无弦琴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夏南枝再次站上旗杆下,仰望苍穹。
背包里的共感仪安静躺着,屏幕漆黑。
她知道,总有一天,它会再次响起。
也许来自更深的宇宙,也许来自更远的未来,也许只是一个普通孩子在睡前哼出的跑调摇篮曲。
但没关系。
因为她已经明白,这场跨越十八年的旅程,从来不是为了寻找答案。
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微弱的声音,都能确信??
**这世上,终有人,愿为你驻足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