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笑着摇摇头,显然没放在心上,少年人啊。
不过,雕版印刷又是什么玩意?
很快,叔孙通把这个疑问抛到了脑后。这回面见天子,是为了旁敲侧击,他有意叫儒生“走出国门”,并不是胡乱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
说实话,连纵横学派都崛起了,谁不眼红?眼见诸子百家卷到不行,他必须开辟新赛道,而他思考了一天一夜,最后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
儒家玩经济玩不过黄老,当官僚当不过法家,这不是空口捏造,而是有事实依据的。货币改革的主张,是黄老学派率先提出,而当官么……从前出了个公孙易和公孙家族,足够他们抬不起头来。
这不是说儒家就没有好官了,叔孙通大言不惭地认为,他自己,北平侯张苍,还有陆贾贤弟等等,不都是简在帝心的好官么?只是数量太少,不足以与别家抗衡,何况还有齐国那边的鲁儒捣乱,真的讨厌死了。
悲观的情绪席卷了叔孙通,最后他静下心来思考,或许儒家太急功近利,也太浮躁了。就算哪哪也比不过,他们也有一项无法比拟的优势,放眼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那就是教化。
相比黄老对入门门槛有要求,他们除非选拔精英弟子,很少在乎资质,有教无类,还真不是扯大旗的虚言。
南越说汉话的百姓多如牛毛,至于聚居部落的土人,只要能交流,都不成问题。他们儒生又不是吃不了苦,肌肉发达的比比皆是,若能以教化使万民归心,让南越人都以汉人自居,南越,迟早是大汉的。
哪怕要花十年,二十年,又有何妨?
再说了,南越,那是秦皇都没有彻底征服的地方。叔孙通以为,意识形态的归一,远比武力征服来得长久,若真成了,功劳定不比蒯通来得弱!
昨日,叔孙通将自己的观点与陆贾一说,他明显发现陆贾心动了。
也是,别看陆贾从不掺和儒门内部事务,陆贾真的不希望儒家壮大吗?不见得。
他不像张苍师从荀子,天然有着出身与底气,儒家壮大了,对他来说只有好处,因为他身上永远贴着儒生的标签。就像张苍见到好苗子贾谊,便倾尽全力教导一样,一旦遇上欣赏的儒家英才,陆贾也会不吝提携,“以教化使南越万民归心”,这样的前景,谁不动容?
哪怕是水中月镜中花,他也要试一试,凭他是儒生,是汉人,是陛下的良臣。
叔孙通深吸一口气,从回忆中抽身,大步踏进了宣室殿。
入眼两只膘肥体壮的大狼,皮毛光滑油亮,他当即一笑,眼底浮现喜爱,然后下拜下去:“臣,叔孙通参见陛下。”
第204章
“奉常公免礼,快坐。”刘越心知叔孙通找他有事儿,指了指旁边的坐席,叫人端上茶水,露出一副倾听的神情。
光是这幅重视的模样,就足够老臣们开心了,每每回府都会感叹,天子礼贤下士,实乃大汉之幸。
叔孙通作为吹天子吹得最凶的人之一,闻言一揖手,自如地盘腿坐下。
他也不啰嗦,寥寥几句铺垫,便说明来意:“……陛下也知,我儒家子弟或钻研论经,或入乡为吏,却还有更多的弟子,遗憾不能大展拳脚,为陛下尽忠,大汉尽责。”
说到动情处,他揩了揩眼睛,放下手的时候,眼眶都有些发红了。
“……”刘越心里浮现六个点,就这么看着他表演,表面点了点头,示意叔孙通继续。
叔孙通余光瞄着,见此收到鼓舞:“通每每思及,夜半难眠,辗转反侧。那些弟子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他们又有什么长处,能为陛下分忧?”
说着,慷慨激昂起来:“经我儒门上下讨论,教化才是出路!孔师言有教无类,通深以为然。在我汉境以外,有多少愚民未启民智,不能说汉话,衣右衽,以汉人自谓?臣今日来,是代三千弟子向陛下请愿,愿远赴境外,施教化之功,抚平陛下心系苍生的忧愁。”
刘越:“…………”
刘越眉心抽搐了下,半晌听懂了叔孙通的意思,他说:“爱卿,说人话。”
叔孙通轻咳一声,借喝茶掩饰了内心的不自在,心道陛下这是没被他迷惑啊。
唉,为了达成目标,他也是豁出去了:“儒家三千子弟,愿入境南越……”
刘越陷入沉思。
他倒是真没料到,儒家愿意走出这一步,还另辟赛道,盯上了南越国。
想也知道,他们是被蒯通封爵给刺激了。刺激之后,便是激烈的思考,在儒生看来,但汉境之内,大展拳脚的地方很小,有南阳郡的前车之鉴在前,陛下和太后,能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吗?不能。
且有黄老显学把持,法家墨家虎视眈眈,他们作为“小众”,想要派人在各大郡县顺利地传道授业,做梦还差不多。
但境外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有汉学基础的南越国,那可是一块思想干净的土壤,还没被哪一家霸占,深耕几下,说不定有惊喜在里头。
刘越露出若有似无的笑容,转眼消失无踪。
片刻为难地道:“爱卿的提议,朕还要和太后讨论讨论。儒家准备派出几位儒生?”
叔孙通立即道:“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