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
随着导演一声令下。
全剧组的工作人员立马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摄影机对着前面的方浩和苏灵儿。
今天的这场戏份有点看头。
吻戏!
要知道作为演员不接触吻戏是。。。
夜色如墨,北京的秋意正浓。窗外风过树梢,沙沙作响,像是某种遥远回音的延续。苏灵儿半梦半醒间听见厨房传来轻微的水流声,她睁开眼,发现身旁的位置又空了。这一次,她没有立刻起身,而是静静听着那熟悉的脚步声在木地板上轻移,像一首未完成的小调。
片刻后,方浩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卧室,见她睁着眼,微微一怔:“吵醒你了?”
“没有。”她坐起身,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我只是在想,今天晚宴上你说的那句话??‘音乐和爱,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他坐在床沿,脱掉外套,声音低柔:“不是随口说的。”
“我知道。”她低头吹了吹热气,“可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太理想化了?这个世界并不总是温柔的。《回声》剧组马上就要开机,媒体已经开始预热,他们不会只关心电影本身,他们会挖我们的私生活,会问为什么婚后三年还没孩子,会质疑你最近不发新歌是不是创作枯竭……”
方浩静静听着,没打断。
“我不是怕。”她抬眼看他,“我只是不想让你被误解,也不想让那些真心听你唱歌的人,因为舆论而错过你的声音。”
他伸手抚过她的发丝,动作轻得像一阵风:“所以,我们更该坚持。”
“坚持什么?”
“坚持做那个哪怕没人鼓掌,也愿意唱下去的人。”他笑了笑,“就像巴黎那样。只不过这次,不在街头,而在镜头前。我们要把真实,放进一部电影里。”
苏灵儿心头微震。
《回声》??这部由国内顶尖文艺片导演执导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位天才作曲家与一位失语症女歌手之间以音乐为桥的情感救赎。剧本初稿送到他们手中时,两人都沉默了很久。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仿佛都从他们的生命中截取而来:录音棚外的等待、巡演途中突如其来的崩溃、面对公众期待时的窒息感、还有那种唯有彼此才能听懂的沉默。
“这不是虚构。”当时她喃喃道,“这是我们的影子。”
“但它需要被讲出来。”方浩说,“不是为了自恋,而是为了让那些正在挣扎的人知道,有人经历过同样的黑夜,并且走出来了。”
现在,这句承诺即将落地。
第二天清晨,他们驱车前往影视基地。天空灰蒙蒙的,像是酝酿着一场雨。车子驶入园区时,远远就看见剧组已在搭景??一座复刻版的老城区街角,斑驳的砖墙、锈迹斑驳的消防梯、墙上贴满泛黄海报,甚至连电线杆上的涂鸦都还原得一丝不苟。
导演迎上来,穿着旧夹克,头发乱糟糟的,眼神却亮得惊人:“你们来了!我就知道你们会来。”
“你说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方浩下车,环顾四周,“所以我不能不来。”
拍摄第一场戏,是男女主角在暴雨中相遇。苏灵儿饰演的女歌手因情绪失控逃离发布会现场,躲进一条窄巷,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方浩饰演的作曲家追上来,没有说话,只是蹲下身,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肩上,然后掏出随身携带的吉他,轻轻弹起一段旋律。
那首曲子,是他们在普罗旺斯写的《紫色的路上》的钢琴前奏变奏版。
实拍开始前,导演特意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开会:“今天这场戏,不准喊卡除非演员自己停下。我不想要表演,我要真实的情绪流动。如果他们哭了,别慌;如果他们沉默太久,也别催。记住,我们在拍的不是爱情片,是一次心灵的触碰。”
摄影机悄然启动。
雨水从人工喷头洒落,打湿了苏灵儿的长发,顺着脸颊滑下,分不清是水还是泪。她演的是角色,却又像是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在颁奖礼后台躲在洗手间隔间里哭到喘不过气的女孩。那时她以为成功就能治愈一切,却发现聚光灯照得越亮,内心的阴影就越深。
方浩走近她,动作缓慢而谨慎,仿佛怕惊扰一只受伤的鸟。他蹲下的瞬间,她抬眼看了他一眼,那一眼里有恐惧、有疲惫,还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期待。
他的手指轻轻拨动琴弦。
第一个音符响起时,整个片场安静了下来。
没有歌词,只有旋律,像一只手缓缓抚过心口。苏灵儿的身体一点点放松,肩膀不再紧绷,呼吸渐渐平稳。她看着他,忽然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腕。
摄像机捕捉到了这个细微的动作。
导演屏住呼吸,悄悄对摄影师比了个手势:推近。
当最后一个音落下,苏灵儿低声说了句台词:“你……为什么会在这里?”
方浩望着她,声音很轻:“因为我听见了你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