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
李小红手掌紧紧握在一起。
张友为范真真录制这首歌的时候,她全程跟陪,当时录制的时候,李小红就发现经过一系列事情的打击,范真真演唱起这首歌来,像是赋予了这首歌灵魂一样。
声音也。。。
阳光洒在纹脉谷的青石板路上,映出一片金黄。开学典礼结束后的第三天,大子珊独自走进了“薪火班”的实训工坊。这里原本是东阳老厂区最偏僻的一角,如今已被改造成一座集教学、实践与创新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墙上挂着各地学员带来的传统织物样本,从云南白族的扎染布到陕北剪纸拼贴的粗麻帘,每一块都像是一段凝固的时间。
他走到角落那台老旧的手摇纺车前,轻轻抚过木柄上斑驳的刻痕??那是第一批“救谱行动”中,一位苗族阿婆亲手留下的记号。她曾说:“这车子转了多少代,我也数不清了,只知道我娘教我时,它就已经会唱歌。”如今,这辆纺车成了“薪火班”的镇室之宝,每逢新学员入班,都要亲手推动它三圈,象征承接血脉。
正午时分,阿?带着几名贵州来的新生进来熟悉环境。她穿着一身自制的靛蓝蜡染裙,发间别着银簪,笑容明亮如初春溪水。“老师,她们想看看‘生命印记’系统怎么运作。”她说。
大子珊点头,打开投影屏幕。一段动态影像缓缓展开:全球地图上,无数光点闪烁,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次《中国服饰基因库》的合法调用记录。点击某一点,便能查看使用者身份、创作目的、授权状态及溯源路径。目前已有超过十万次公开引用,涵盖服装设计、建筑装饰、数字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个系统不只是防剽窃。”他对学生们说,“它更像是一座桥。当你使用一种纹样时,你不是在借用一个图案,而是在和千年前的某位无名匠人对话。你们看这里??”他指向北美某高校的设计项目,“这位加拿大学生用了湘西‘蝴蝶妈妈’图腾做毕业作品,不仅标注来源,还寄来一封信,说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苗寨里的孩子,在火塘边听祖母讲故事。”
教室里响起轻笑声,但更多人眼中有光闪动。
就在这时,景力匆匆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加急文件。“刚收到的消息,巴黎时装周组委会正式邀请我们参加明年春季高定发布,主题定为‘经纬之间’,要求提交一件代表‘东方文明原生创造力’的作品。”
全场安静了一瞬。
阿?忍不住问:“他们……不怕再起争议吗?”
“正因为有过争议,才更要邀请。”景力笑了笑,“他们说,真正的时尚不该只是秀场上的惊艳,而是能引发思考的力量。而YOUNGFIRE,已经成了某种象征。”
大子珊沉默片刻,转身走向仓库。推开厚重铁门,迎面是一排排恒温陈列架,上面整齐摆放着这些年复原的核心技艺样本:怒江云雾纹、敦煌飞天锦、江南缂丝龙袍残片……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最深处那只黑檀木盒上。
打开盒子,里面静静躺着那块“焰纹染”残布。两年过去,它的色泽非但没有褪去,反而因特殊封存工艺愈发鲜亮,仿佛火焰仍在燃烧。
“就用它。”他说。
接下来的三个月,整个纹脉谷进入高度协作状态。大子珊牵头组建专项团队,包括五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三位材料科学家,以及来自“薪火班”的二十名青年学徒。目标明确:以“焰纹”为核心元素,结合失传的“星宿罗衣”织法,打造一件兼具神性与现代性的高定礼服,命名为??《火种》。
设计稿反复修改了十七版。难点在于如何让“焰纹”的精神内核不被形式束缚。有人主张极致还原古法,连经纬密度都按唐代标准;也有人建议融入光电纤维,使火焰随体温变化律动。争论持续到深夜,直到赵明远再次来到园区。
那天傍晚,他坐在织机旁,看着一名学徒艰难地穿引七色丝线,忽然开口:“你们还记得觉尘法师常说的那句话吗?‘布不会说谎,人会。’”
众人静默。
“所以,这件衣服不必证明什么。”他轻声道,“它只需要真实地存在。就像火本身,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发光,它只是烧着。”
一句话点醒众人。
最终方案确定:主体采用千年未变的“双经双纬绞纱织法”,确保每一寸纹理都能追溯至敦煌壁画原型;同时在底衬植入极细的温感变色丝线,遇热后隐现北斗七星轨迹,呼应“天枢引路”的寓意。整件礼服不含任何金属配件,纽扣由东阳本地百年桑树皮压制而成,表面雕刻微型《救谱名录》,记录所有参与抢救技艺的匠人姓名。
制作过程堪称炼狱。
为了保证“焰纹螺旋”的对称性,必须全程手工投梭,且每次换线需精确到毫秒级节奏。最艰难的是“心焰区”??胸口位置的火焰核心,需用一根长达百米的金红渐变丝一次性织成,中途不能断线、不能打结。前三次尝试均以断裂告终,最后一次,大子珊连续工作十八小时,指尖血迹渗入丝线,终于完成。
当最后一道经纬闭合,整块布料在灯光下徐徐展开,宛如一团凝固的烈焰中升腾起银河。现场无人说话,只有呼吸声此起彼伏。
姜伊人第一个走上前,伸手轻触布面。她说不出话,只将脸贴上去,像拥抱一个久别的亲人。
发布会前两周,伊莎贝拉突然发烧。医生说是病毒感染,需要静养。大子珊本打算取消行程,却被女儿拉着衣角央求:“爸爸,你要去把火带给世界啊。”
那一晚,他在病床前为她弹奏新谱的旋律,歌词仍未写完,却已有了雏形:
>“火苗很小,风很大可它不肯落下
>像爷爷的手,像奶奶的话像夜里织布的声音哒哒……”
孩子听着听着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
出发当天清晨,纹脉谷全体师生列队相送。一千多人站在山谷入口,每人手中捧着一盏油纸灯笼,上面绘着不同地域的传统纹样。随着一声令下,千灯齐燃,火光连成一条蜿蜒长河,直通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