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整训这支队伍时,一封来自兵部的调令让他眉头紧锁。
“调赵立宽率中军营即日起驻防京城西郊,协助京畿卫戍司巡查治安。”
赵立宽看着这份调令,心中警铃大作。
他很清楚,这是有人想将他从殿前司抽离,削弱他对归化军的控制。表面上说是协助治安,实则是架空他的权力。
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先去拜访吴相公。
吴府书房内,烛火摇曳,两人相对而坐。
“你可知是谁授意的?”赵立宽低声问道。
吴相公轻叹一声:“兵部尚书孔炉,背后怕是还有江长生与钱同。”
赵立宽冷笑:“他们倒是会挑时候。”
吴相公沉吟片刻,道:“你若抗命,便是违旨;若应命,便失了根基。此事需谨慎处理。”
赵立宽点头,目光坚定:“我自有打算。”
次日清晨,赵立宽带着中军营的骨干前往西郊报到。表面一切如常,但他早已安排妥当??三百斥候中有五十人留在禁军营地,名义上是轮休,实则仍听他调遣。
与此同时,他私下派遣两名心腹快马加鞭赶往西北前线,暗中联系几位曾并肩作战的将领,以备不时之需。
果然,不过三日,朝中风云突变。
皇帝突然召见赵立宽,于偏殿密谈良久。
原来,代军在青阳驿受挫后并未撤退,反而秘密绕道东侧山岭,意图偷袭粮道另一枢纽??玉门关。
而朝廷此前将兵力北调,导致玉门关守军不足千人,形势危急。
皇帝本欲再派援军,却被兵部以“无兵可调”为由劝阻。
关键时刻,赵立宽提出建议:“臣可率中军营三千精锐连夜出发,先至玉门关外围设伏,待敌军深入,一举截断其退路。”
皇帝闻言大喜:“你有把握?”
赵立宽拱手答道:“臣不敢言万全,但可一试。”
皇帝当即拍板:“准!即刻出发,所需粮草器械,朕亲自下令调配。”
消息传出,满朝哗然。
兵部尚书孔炉脸色铁青,户部尚书江长生更是怒不可遏:“一个小小的副指挥使,竟敢擅自请战?谁给他的胆子!”
可圣旨已下,无人能改。
赵立宽迅速集结部队,带上最精锐的斥候与传令兵,连夜出城,奔赴玉门关方向。
与此同时,皇帝也下达诏令,命各地兵马调动,形成合围之势。
一场决定西北战局的关键之战,即将拉开帷幕。
而在京城之内,各方势力也在悄然布局。
吴相公察觉到太子与几位老臣之间的关系愈发微妙,似乎有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正在酝酿。
而吴仙衣,则开始频繁出入宫中,为皇后讲授诗词礼仪,渐渐成为后宫之中不可忽视的一枚棋子。
她虽未明言,却在一次诗会上,借一首《咏鹰》表达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
>“九霄风起翼如云,万里江山一顾间。
>未必英雄皆寂寞,但看何时展锋芒。”
皇后听后若有所思,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宫墙,轻轻点了点头。
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