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小说网

屈服小说网>晋庭汉裔 > 第二十八章 短暂的整顿(第1页)

第二十八章 短暂的整顿(第1页)

这一战的战果,对于被偷袭的一方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场不小的胜仗。

但刘羡对此却并不高兴,当刘沈等人向他贺喜的时候,刘羡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叹息道:“这样的胜利再来个两三次,我军大概就无人可用了。。。。

春风拂过渭水,波光粼粼如碎金铺展。启蒙林深处,晨雾尚未散尽,露珠悬于嫩叶尖上,将坠未坠,宛如时代悬而未决的命题。那名来自辽东的年轻人仍跪在银杏树下,粗布衣襟沾满尘土,双手却始终高举那本破旧笔记,仿佛捧着一盏不灭的灯。柳芸接过它时,指尖触到纸页边缘已被磨出毛边,墨迹多处晕染,却字字沉实,力透纸背。

她轻轻翻开第二页,是一幅手绘地图??辽东三郡山川走势尽列其上,河渠、屯田、村塾位置皆以朱笔标注,旁有小字批注:“此地沃野千里,民杂胡汉,若行均田,则无流民;设义学,则化蛮俗;开医馆,则少疫疠。三年可成乐土。”字迹苍劲有力,显是多年心血所凝。再往后翻,竟有数十页记录着百姓口述疾苦:某村妇因夫亡无依,险被族人夺产嫁卖;某少年牧羊失足坠崖,村中无医,活活痛死;更有契丹部落与汉户争水械斗,死者十七人……每一条后皆附治理对策,或劝和立约,或拨粮赈济,或建仓备荒,条理分明,务实至极。

“慕容先生……”柳芸低声念道,眼中泛起微光,“你虽远在塞外,心却从未离开这片土地。”

崔明柔蹲下身,轻抚年轻人肩头:“你师父临终前,还说了什么?”

青年哽咽难言,良久才道:“他说,‘我一生未曾入朝为官,也未见过卢公一面,但我读他的书,就像听见他在说话。我要把新政带到最北的地方,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懂,也是火种不灭。’他还说……这本笔记,要交给启蒙林的人,因为‘真理若只藏于私室,便成了古董;唯有传之众人,才是活路’。”

众人默然肃立。卢延站在人群之后,望着那棵最初栽下的银杏树??树干已粗可合抱,树皮皲裂如史册斑驳,枝干伸展如思想蔓延。他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初任太学祭酒时,曾有人讥讽:“你们讲什么民本、平等,不过是书生空谈。”如今,从长安到辽东,从岭南到西域,竟真有人默默践行,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延续这一脉薪火。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推动变革,”卢延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可今天我才明白,不是我们在教化天下,而是天下早已在回应我们。卢公播下的种子,早已随风越过长城,落在冻土之上,生根发芽。”

李昭此时正巡视边境归来,风尘仆仆踏入林中。她卸去铠甲,只着素袍,听得此事,久久伫立于碑前。她转身对随行将士道:“传令下去,今后凡归附部落,愿遣子弟入学的,除免学费外,另赐旅资、冬衣、书籍一套。若其父兄愿试行新政者,朝廷派员协助,三年内减免赋税三成。”

副将迟疑:“此举耗费巨大,户部恐有异议。”

李昭冷笑:“比起征战十年、尸横遍野,这点钱粮算什么?刀兵能平一时之乱,唯教化能安万世之民。况且??”她指向那本笔记,“你们看,一个鲜卑老人,在辽东孤身推行新政,没有军饷,没有诏令,靠的是什么?是信念。而我们坐拥天下,反倒畏首畏尾,岂非羞愧?”

当夜,四海学坊紧急召集学者,连夜誊抄慕容恪笔记,并加注释,拟作《边地实践录》首卷教材。柳芸亲自主持编纂,特设“辽东篇”,将其中三十条可行政措提炼为范例,配以地图、数据、案例分析,供各地官员参阅。她特意在序言中写道:“华夏文明之生命力,不在宫阙巍峨,不在典籍浩繁,而在千万普通人面对困苦时,仍愿相信‘可以更好’。慕容公如此,卢公如此,今我辈亦当如此。”

七日后,《边地实践录》刊印百部,分送各道观察使、节度使及四海学坊分校。与此同时,朝廷正式下诏,在幽州设立“北地新政试验府”,任命黄?为总督办,统筹东北诸郡改革事宜,首项任务便是依照慕容笔记,在辽西推行“三合一治”:均田制、义塾制、乡医制同步落地。

消息传至辽东,原属契丹八部之一的黑水部首领阿古拉闻讯动容。他曾因抗拒朝廷征税而起兵反叛,被俘后送往思过书院学习半年,竟彻底转变观念。此刻他召集族老,指着《边地实践录》中的“村塾章程”说:“你们看看,他们让女子读书,给穷人看病,连我们这样的‘夷狄’子孙也能进长安考场!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政!”

于是他率众南下归附,献马三千匹,请求立即派遣子弟赴幽州入学,并自愿担任新政试点部落。朝廷大悦,赐其部族姓“忠”,授“归义校尉”衔,允其自治三年,条件唯二:一、废除血亲复仇旧习;二、每户至少一人识汉字、通算术。

此举震动整个北方草原。短短数月间,室韦、奚、??等十余部相继遣使请附,愿纳户籍、输赋税、送子弟入学。边境压力骤减,戍卒得以轮换休养。更令人振奋的是,许多原本依附回鹘残部的游牧民开始脱离阵营,携家带口南迁至新设的“和戎里”定居点,接受土地分配与职业培训。

然而,并非所有势力都甘心退场。

深秋某夜,一封密报送抵太子府。信中揭露,回鹘残部内部已生分裂:主战派头领乌尔汗坚持“奉天讨逆”,宣称汉人“亵渎祖制,妖言惑众”,誓要焚毁启蒙林,斩杀卢延等人祭天;而主和派则暗中联络朝廷,愿交出兵器,换取商贸权与子女入学资格。两派争执不下,几近火并。

苏婉儿阅毕,眉心紧锁。她召集群臣议事,问策于杜允。老人已卧床不起,气息微弱,听罢冷笑一声:“这些人打不过我们,就打着‘传统’旗号蛊惑人心。可笑的是,他们所谓的‘纯华夏’,根本是捏造出来的幻影。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愚昧的牧民,而是那些利用愚昧谋私利的野心家。”

他喘息片刻,又道:“当年卢公说过:‘欲灭其国,先乱其名。’他们想让我们自证‘是否够华夏’,我们就偏偏不按他们的逻辑走。与其在虚名上争辩,不如用实事说话。”

次日清晨,一道圣旨颁行天下:

**“自即日起,凡主动归降之边疆部族,无论胡汉,皆授‘新民爵’一级,享免税三年、子女免费入学、病有所医之权。若其首领愿协同治理地方,经考核合格者,可任县令、乡正等职,与内地官员同等待遇。”**

同时,朝廷派出十支“宣抚使团”,由曾参与文明对话会的外国留学生带队,深入边境各部宣讲新政成果。阿卜杜拉随团前往漠北,用阿拉伯语讲解水利工程技术;拜占庭贵族利奥则教授防疫知识,亲手为牧民营地消毒饮水井。他们并非以征服者姿态出现,而是以“共同学习者”的身份,分享各自文明的智慧。

这一招彻底瓦解了敌方舆论根基。许多原本犹豫的部落纷纷倒戈,称:“连大食人都来帮我们治病修渠,可见汉廷并无排外之心。”甚至连乌尔汗麾下亲兵也开始动摇,有人偷偷烧毁战旗,携眷南逃。

终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乌尔汗孤身闯入唐军大营,要求面见李昭。

帐内炭火噼啪,李昭端坐不动,剑横膝上。乌尔汗双目赤红,怒吼道:“你们毁了我的国家!现在又要用糖衣炮弹腐蚀我的子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