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刚才的“求贤令”,吸纳的无疑是精英子弟。
这种精英子弟,京兆韦杜等底蕴深厚的大族拥有的数量、质量都无需多言,必然多于他们这些小族。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这些小族在利益的争夺与分割中处于劣势地位。
而府兵之制一出,却是立时给了他们小族更多的机会。
何也?
因为很多小门小姓,之所以不如韦、杜、金、马等大姓,关键就在于族学底蕴,在于人才质量。
单论人口数量,经济实力,他们未必比京兆韦杜等世宦大族要差。
现在大汉提出了府兵之制,从关中各族吸纳的人才,由文化、技能上的考量,变成了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的考量。
族人、部曲只要身强体壮,武功傍身,有些胆量,不要一上战场就怂了死了。
那么各族贡献出去的府兵,将来就能够为宗族争取各种利益。
察举孝廉、茂才,征辟相府府属、各郡县属吏,小族比不上大族。
贡献府兵,大族比不上小族。
如此一来,不论大族还是小姓,为了争夺更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都一定会卯足了劲给大汉贡献子弟,贡献部曲。
你不献我献,你不配合我配合。
这种想法一旦出现,这是什么?
这是关中彻底卷起来了啊!
大汉朝廷凭借远期的利益,空手套白狼的同时,还以此分化了关中的大族小姓,让关中大族小姓不可能铁板一块一起抗拒朝廷的政令!
既然不能铁板一块对抗朝廷,既然巨大的长远利益在眼前吊着,那么眼前什么徙民实边、汉羌杂居、兴修水利等等,会在短时间内损害他们利益的坏事,就只能暂时搁置一边,配合朝廷了。
杜俭一时心中慨叹,再次扭头看向丞相,已是佩服万分。
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让绝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地配合大汉,借关中人力物力壮大大汉的实力,这是真正的手段啊。
大汉没有荀陈钟韩这样有话语权的颍川世族抵制府兵之制,大汉又有整座天下的利益可以给参与府兵之制的关西世族豪强分享。
得罪的是谁?
得罪的是关东世族。
一旦大汉兵临关东,克复中原,许诺给府兵及关西大族的利益,就是原本属于关东世家豪强的利益。
天下就这么大,官位就这么多。
就跟九品中正制下,中枢没有关西人的位置一样,关西人与关东人在将来同样会因府兵之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念至此,杜俭再与金连等几位京兆老相识一一对视。
几人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兴奋、期待、渴望,乃至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畅快等等复杂的积极情绪。
杜俭想到了什么,朝丞相问:
“丞相,敢问蜀中、汉中是否也会置府兵?”
丞相不假思索地摇头:
“蜀中暂时不置。
“纵置,人员也不会太多。
“毕竟,大汉之敌乃是伪魏。
“而府兵且耕且战,又需自备甲胄刀枪,弓马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