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一直关注着安禄山的哥舒翰和高仙芝,在得知安禄山返回平卢后也是忧心忡忡。但是两人都被各自的事情牵扯着,再加上也没有合适的理由,让李隆基改变主意将安禄山留在长安,只能看着安禄山离开。毕竟哥舒翰现在兼职兵部尚书的位置,再加上最近兵部要大规模的调动人员来进行轮换,实在没有精力去管安禄山的事情。而高仙芝则是要做好准备接收人马,前去樱花国,而这其中还涉及到大量的文人,所以事情也不少,自然也抽不开身去阻拦安禄山。而且二人都明白,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是为了防止安禄山狗急跳墙。虽然安禄山狼子野心,可是和他们现在二人所做的事情相比,只是并没有那么着急。只能说安禄山的事情是眼前的问题,如果对方真的狗急跳墙,大不了带兵灭了就行。而他们现在二人手上的事情,却是关乎着大唐长久的利益和以后的发展方向,绝不容出现丝毫的差错。毕竟不管是士兵的轮流制,还是前去樱花国进行驻扎,都要比安禄山的事情重要很多。二人都明白,这可是李雄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机会,绝不能因为安禄山的事情,而放弃了现在大好的局面。另一边,安禄山虽然返回了平卢,但是因为李雄的改变,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因为哭诉而拿到大量的空白圣旨,可以大肆的封下属的官职。这也算是切断了安禄山大肆收拢人心的一种手段,虽然说安禄山军中,大量的重用胡人。可也不是没有汉人将领,虽然职位不高,可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人对大唐的归属感可是丝毫的不差。再加上现在安禄山手中没有大肆封赏的权利,如果安禄山最后真的竖起反旗造反,最终的结局到底如何,还需要等事情真的发生以后,才能看出结果。他总不可能将所有的汉人将领全部斩杀,然后才造反,这样的话根本就不现实。如果真的是这样,势必会引起巨大的骚乱,而安禄山也会得不偿失。虽然安禄山离开了长安,可是七天一次的大朝会依然如期召开,李雄自然也参加了这一次朝会。当朝廷的众臣到位后,李隆基这才姗姗到来。当一切就位后,身兼兵部尚书的哥舒翰,首先站了出来。“启禀圣上,经过兵部的商议,首批轮换的人员已经确定,这些人员何时出发,还请圣上明示。”听到哥舒翰的奏报,大部分人员并未吃惊,毕竟哥舒翰这么大的动作,不可能瞒过所有的人。再加上哥舒翰和李隆基也并未想着隐瞒众人,所以消息灵通之辈基本上都已经知道了,兵员轮换之事。毕竟这其中许多人的子侄,在前段时间突然被调离了自己所属的部队,经过这些人一番打听后,便知道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再加上前段时间李雄迎娶万春公主时突然被加官进爵,心思灵敏之辈,便想通了其中的关节。不然怎么好端端的突然李雄就被加官进爵,至于说迎娶万春公主也是一大助力,可是也不至于如此大封特封。在得知要进行兵员轮换的时候,再加上自己得知道小道消息,便知道这是李隆基和李雄已经商议好了的事情。只是现在借助兵部的手,进行实施而已。所以在今日哥舒翰提出后,知道其中关节的大部分人,便没有出声进行询问。这点政治嗅觉和默契,在场的大部分朝廷重臣还是有的。毕竟都是已经确定好了的事情,而且已经推进到了这一步,自己这时候在出言反对,那纯属就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了。只有少部分人被蒙在鼓中,但是看到其他人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所以都选择了观望。“爱卿的奏折,我已经看过了,既然已经一切准备妥当,那就按计划行事吧!”“还有,为了各地军队的均衡发展,从此兵员的轮换,将要形成惯例,以后都要照此执行,无任何理由不可更改。”“至于轮换制度,哥爱卿有你向众人解释一下。”“遵命!”哥舒翰环顾四周一圈后说道:“首先,凡我大唐士兵在一地服役,不可超过五年,五年后必须轮换调往其他地方。军队服役满十年后,达不到百夫长职位的可申请退役,而为了保证这些退伍人员的生活问题。申请退役后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到各地的军垦农场,为各地的军队种植粮草或者圈养战马。要么是退回原籍,然后分配十亩良田用以保证自身的生活问题。毕竟我大唐现在地广人稀,并且军队数量人员不多,完全能够满足要求。而且这些人也需要参加各地组织的冬夏两季的操练和剿匪,确保自身的战斗力不会出现过多的下滑,防止出现军队人员不足时无兵可抽。如果这些退伍的人员,在军队中立下功劳,可以用功劳兑换良田增加收入。”说完后哥舒翰看向了李隆基,毕竟这需要各地知府的配合,还需要李隆基亲自拍板确定。这时李隆基接过话说道:“以后各地兵员的安置,将纳入当地官员的年度考核,吏部户部要做好落实和配合,绝不可出现什么乱子。”而此事李隆基早就已经和吏部尚书杨坚以及户部尚书杨献宇商议过,听到李隆基的话,二人出列“称是”。士兵的事情解决后,哥舒翰接着说道:“其次,便是将领的轮换问题,驻扎在各地的将领,在一地任职满十年后,也必须要换。而将领能换到其他地方,最多只能带走自己的亲卫营,其他人则不能跟着调动。如果圣上有其他安排,则另当别论,至于需要轮换到何地,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这样既防止了某些将领在一地胡作非为和欺上瞒下,也确保了众位将领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毕竟地域不同,作战方式也不同,这样也能极大的提高将领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听到哥舒翰说完后,早已得到指示的杨国忠,在哥舒翰话音刚落后,立马带头支持这项决定。并且提出了第一位需要轮换的将领。:()穿越大唐,我灭国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