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得到,他是真的感恩和崇拜汪桂香,情真意切,还有些文采。
怀鑫磊还提到,正是因为汪桂香的资助,让他的父母对他的未来重新燃起希望,寄希望于他能够改变家族命运。
从前,父母一心只想要让他辍学,帮忙做农活。现在,他父母有点鸡娃的意思了。
初中时父母为怀鑫磊规划了未来,高中一定得去城里读,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为了让怀鑫磊适应城里的生活,父母决定寒暑假都带着他去城里,父母打工,怀鑫磊则是去上城里的补习班。
成澈恍然,20年前案发时正是刚刚放寒假,也许怀家一家三口都来了松江市。既然来了,那自然是要去资助他们的汪桂香家登门道谢。
不,也许不只是道谢,还有索要拖欠了两个月的资助。
虽然提到这个寒暑假计划的那封信是初一时候的,也只是一笔带过。但怀鑫磊的父母极有可能在初三那年寒假付诸于行动了。
可惜20年前购买火车票没有实名制,否则当时的警方一定能够确认案发时这一家三口都在松江市。
另外三个学生分别叫池凤娇、薛自华和徐佳恩。
池凤娇是高中女生,在汪桂香的资助下考到了县里的高中。她对汪桂香的态度有些敷衍。
她的信更像是流水账,没什么感情。尤其是初中那一年在村里的时候,她明确写到,应汪老师的要求,她每周都会去村里的孤寡老人家里帮忙。
看得出,她是不情不愿的,但是因为受到了汪桂香的资助,不得不听从恩人的指示。
每当写完她完成了任务之后,她便会不自觉表达期盼快点离开村子,去更宽阔天地的期望。
薛自华的父亲因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服刑,母亲改嫁丢下他,他在村里跟着残疾爷爷生活。
这个跟怀鑫磊同岁同校不同班的男生也有些冷漠,每封信都像是没有感情的报告。
他也明确写到了他的理想,他既然受到了汪老师的资助,将来也会像汪老师一样回报社会。
不知道是内心真实所想还是冠冕堂皇。
徐佳恩是年纪最小的女生,是私生子。母亲在城里给有钱人做情妇,被原配打成了残疾,又被有钱人给抛弃,带着徐佳恩回到家乡,靠年迈的父母养活。
徐佳恩看起来最为依赖汪桂香,似乎是把她当成了值得敬仰的母亲形象,事无巨细地写信,分享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并且下定决心,以后一定会自爱自强,绝对不会步母亲的后尘。
虽然看不到汪桂香的信,但成澈能够感觉到,汪桂香对徐佳恩一定是最偏爱的。
王恺送来了这三人的资料和联系方式。
徐佳恩逆袭,凭借着自己优异的成绩和生父后来对她们母女的补偿,三年前出国读书;薛自华在曾经就读的县高中当老师;池凤娇在松江远郊经营一家小动物救助中心。